建廟沿革

:

建廟沿革

詳細介紹:

本堂位於綠湖之南,四時青蒼天然仙境,後透台灣名勝日月潭,前對霧社蘆山。物華幽勝,環山聳翠茂竹成林,名曰:「溪南」。溯自民國卅四年(乙酉)仲秋,辜添泉在北回鄉已彫乙尊 呂恩主奉祀在其家,傳經講理等,人人稱謂先生。至民國卅五年(丙戌)荔月辜添泉全家遷往台北經商,其時 呂恩主亦隨往。晨昏宗拜之信心,然辜添泉亦有鼓勵大家,若有堅持信心者,先生帶你至台北聘其彫刻師,名曰潘依 接洽。是時黃刊、黃其東、辜金鑾、曾樹、黃其山等,據先生之教說,其五位心內感嘆師生離別, 呂恩主亦別離。奮志堅強協助辜添泉搬家至台北並彫回三恩主,關平太子、周大將軍、城隍尊神、福德正神等七尊聖像,鎮座辜家奉祀。日為士農工商,夜集辜家誦經,並共同研究經書數月。即向日南醒化堂懇請三恩主指示並開堂等,至民國卅五年(丙戌)陽月初蒙上蒼賜號曰:「醒覺堂」。並准擇十月十二日開堂,是時典禮由醒化堂林阿四老、潘朝陽、林清寄、林廉恩暨鸞下生等始終協助此乃堂成立也。嗣後公推辜添泉為堂主,黃其東即繼厥職。然後辜家一同將喜獻正宅,當年建設拜亭並改修內外鸞。嗣後幸醒化堂諸賢士蒞臨指導暨育化堂江榮宗懷念故鄉熱心到堂傳經數載,信徒日增。香煙鼎盛,村里和藹,稱謂神恩普化黎民有賴。至民國四九年庚子花月主席關聖帝君降筆於育化堂詩曰:

一、多年罕見上高堂 一見諸生喜氣揚

  協力竟成宣聖殿 構雕觸目格輝煌

二、到處鸞堂樹鼎新 知為財力配於人

  自慚醒覺窮於地 茅屋難編隱聖身

三、吾心非是羨榮華 事實三尊未有家

  往昔添泉偏誤我 浮沈此日輒吁嗟

四、財經辰下萬方窮 不敢多求份外中

  當載倘逢帆有便 深期育化助東風

五、吾今下筆返溪南 欲別諸生心未甘

  有隙能來多晤會 衷情亦是輒相參

以上之詩由育化堂轉達,是時王進福、黃清允、辜金鑾、胡阿發、黃其山暨鸞下生等傳集眾村民集議,其時幸大家讚譽,蒙楊公仙師選定廟地,詩中有一句「未山丑向水壬流」將命游樹綿排庚即此廟址也。此吉地諺曰:「白鶴山後有翠竹茂林,前看耶馬溪,綠水長流,更添眠牛伏虎朝案外,旖旎風光不減員嶠聖域」。此廟係水田面積五百八十坪,由王進福、胡阿發、劉阿才、張志乾等四位善士捐獻,蒙上蒼准旨成立新建委員會,神選鄭錦水為主任委員,許清和、劉水成為副主任委員,江榮宗為經理,陳南要、蔡益修、施文彬、王梓聖、鄭火炎為顧問,建築師蕭再福亦無償設計及製圖暨各委員鸞下生等並各方士紳善男信女捐助。

擇于同年蒲月十日興工,地方男女自動奉獻。日勤工程,夜採砂石,運輸黃徐蔥妹搬材運石亦無酬慷慨協助。費時僅半載即擇葭月廿二日鎮座典禮。蒙上蒼賜宮號曰:「宣平宮」。至臘月完成即解散建築委員會,堂主劉阿才。迨至民國五十一年(壬寅)花月改委員制(神選黃清允為主委王進福為副主委),以此神威更震四方。自正殿建成歷經十一寒暑,至民國六十年辛亥桐月主席降筆詩曰:

宮未完成職未清 三穿准建爽心情

依期謝土功歸責 望各仙舟早渡行

 

聖示後成立五門建築委員會,神選鄭錦水為主任委員,許清和、黃清允為副主任委員,鍾火琳為經理,鎮長白金章、沈博士雅禮、賴路漢、王梓聖、蕭再福為顧問。蒙上蒼擇期于桐月吉日五門興工,幸各委員暨鸞下生各方善信人等鼎力扶持捐助,始得本堂全部工程告竣,即解散建築委員會。涓取民國六十二年(癸丑)梅月十一日五門落成典禮,總幹事陳明雲。本堂始有今日宮殿堂皇,誠感大德美舉玉成,神靈永沾,護國安民,風調雨順,勒石以為留念。

 

中華民國六十二年歲次癸丑梅月宣平宮醒覺堂管理委員會謹立

註:地方男女自動奉獻,(共集資約七十萬,)日勤工程,夜採砂石,運輸黃徐蔥妹搬材運石亦無酬慷慨協助。時雖為農忙時期,但鄉親輪班接力,日夜無休,尤其大殿灌漿時,以當時工法而言,必須採無間斷施工法,當時調集了醒靈寺、通天堂與育化堂的工匠師傅,會同在地鄉親義工,夜以繼日,齊心施作,同一時間曾動用人力約二百人,於一日內迅速完成。